适应发展新形势努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2015年12月17日《河南日报》第14版(理论版)刊载
张海军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之路,不但是高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本方向,更是发挥了多年来所提出的需要是发明创新之母和设想是发明创新的灵魂的深远作用。科研工作,有了先发挥创新需要、创新设想的运作基础才会敢于对科研课题经常进行更有深远意义的预见性试探,而在试探中就可能发现更有深远意义的创新需要、创新设想。
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必须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有丰富的知识为支撑,有勇争一流的精神状态,有求真务实的严谨作风,决不是摆花架子,讲几个新概念,说几句新名词,而后舒舒服服混日子所能做到的。首先,创新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行动就会迷失方向,偏离正确轨道,最终导致创新不成反出错。其次,创新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数据积累,只能是蛮干。其三,创新是一个破旧布新的过程,伴有阻力和风险,可能遭到挫折和失败,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略,要开拓进取,敢担风险。
同时,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创新理论”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指建立新概念---形成生产力---成功进入市场的全过程。这种创新理论能够体现科学技术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纠正科学技术与经济互相脱节的弊端,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就科研机构而言,创新之路的运作,是以科学发展观点,综合体现在宏观思想和微观方法上,既能开展创新的无限视野,又能无限发挥深远创新作用,既不受任何条件、设备限制、也不受任何计划、要求影响,而是提出有助于发挥创新之路作用的战略性的创新思想、方法,并有很强的针对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河南发展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大局,责任重大。近些年,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令全省人民感到幸福和骄傲的可喜局面,尤其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家批复河南的“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发展规划战略目标正有条不紊的实施当中。所有这些,都是省委、省政府坚持责任担当、创新驱动及举措而形成的发展格局。
在这样一个大好的发展形势下,我省的一些地市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积极与国家科研机构合作,先后成立解决制约经济发展领域的科研机构,助推了当地的经济以及和谐社会发展。
针对这种状况,从事科研工作的创新概念就应当工作思路更清,课题方向更明,运行机制更活,科研后劲更足。同时,还应心怀时不我待,敢为天下先的职业勇气。当然,纯专业的科研,预见得越远,才能发现更有深远意义的现实问题和发展问题。这是在开展创新思想、方法上,极为重要的战略性问题。科研创新的运作,不限于已有创新技巧、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还应开展无限创新视野。扩展超过预见的广泛估量越深远,发现超过预见的问题,也越深远,同样,扩展超过信息的广泛估量越深远,发现超过信息的问题也越深远。总之,科研工作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以大众生活利益需求为出发点,以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当前,随着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不断萌生发展。科研要紧密结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创新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长远,注重实效。